聲音藝術在王俊傑所策展的數位藝術大展中,較之以往有著顯著重要的地位。

 

聲音藝術在台灣發展的歷史,一直是由創作者自行籌辦活動,並有固定的觀眾群。

 

我們以視覺意象建構與認識世界的習慣,在聲音藝術的領域將被改變。

 

創作的動機優先於分類之上,無論是何種主題,都還是要回歸創意為主。

 

聲音藝術成為新的符號化產品,雖然可以加速流行,卻隱藏創作與欣賞的盲點。

台灣當代藝術的新興話題

數位藝術大展的聲音藝術作品

【2004.2.6在地實驗訊】由文建會主辦、國立台灣美術館承辦的「漫遊者─2004年國際數位藝術大展」,將於2004年中於台中國立美術館開幕。展覽中邀約各個重量級的國際藝術家的經典數位藝術作品之外,在五位國內參展藝術家名單中更有三位以聲音創作為主的實驗聲響藝術家。是台灣的當代藝術展覽中,正式將聲音藝術引入純藝術領域的先聲。

這個展覽不但是國立台灣美術館重新整修後的首次展覽,也是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重要主題「數位藝術創作計畫」的旗艦活動,除了視覺饗宴,並在2003年12月26日假文建會舉辦座談會,另外將同時舉辦國際論壇,規模之龐大、完整堪為國內首見。

相較於視覺創作與較屬「古典」的音樂領域之外,純粹的聲響創作算是較晚發展。奧地利作曲家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表了十二音列系統的新理論,依據這個理論創造出的無調性音樂,打破了傳統的音樂旋律,瓦解了音階體系和調性,否定了音樂必須優美悅耳的觀念。1960年代Fluxus的John Cage, Nam June Paik到Karlheinz Stockhausen等人,聲響創作正式從旋律音樂解放,從此聲響純粹為聲響自身,而不再依存於任何目的性的服務(例如陶冶性情、讚美宗教),並自成一重要且獨立的藝術創作課目。

在國內從事聲響創作的藝術家以在地下默默進行多年,但由於官方體系的不信任,以至於檯面上對於聲響創作的定位仍是妾身未明、爭論不休。

為此,策展人俊傑與策展團隊在地實驗[媒體實驗室]以聲音藝術為主題,在2004年1月31日下午,於在地實驗[媒體實驗室]舉辦實驗聲響座談會,會中出席談話的有策展人王俊傑、策展團隊在地實驗[媒體實驗室]同時也是藝術家的黃文浩、張賜福、王福瑞,以及三位「漫遊者─2004年國際數位藝術大展」國內聲音創作參展藝術家Monbaza(張耘之)、罐子 楊宗閔(Punkcan Young)、蔡安智。

座談主旨為討論(一)聲響藝術的定義、(二)西方聲響藝術發展歷程、(三)國內聲響創作概況與瓶頸、(四)聲響藝術的可能發展與未來。詳細座談紀錄可參閱三月號《典藏今藝術》。

(曾沐雲在地實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