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60號7樓
Tel:886-2-27789268 Fax:886-2-27736980
在地實驗

1998.6.11-1998.6.17 free_player.gif (1359 bytes)
版權為在地實驗所有
新聞
標題
  • 1998.6.19在地新聞集錦 Play42C4.gif (131 bytes)
  • 98科技藝術論壇  60年到90年  日本科技藝術史(全文)
  • 親近聶魯達 拉丁美洲文學(全文)
  • 侯瀚如伊通開講(全文)
  • 男同運已死?A片大師林奕華系列報導(全文)

提醒:請安裝 Real AlternativeK-Lite Mega Codec,並以IE開啟    

 
 
1998.6.13在地實驗訊
98科技藝術論壇

60年到90年日本科技藝術史

山口勝弘主講

由國立藝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中心主辦的科技藝術論壇六月11~13在台北登場,主辦單位請來了日本神戶藝術工科大學視覺情報系教授山口勝弘、法國第八大學影像藝術與技術系教授Michel Bret,及美國卡內基大學資訊科學系資深科學家Roger B.Dannenberg演講。科技媒體藝術在台灣是個陌生的名詞,在忙著讓台灣躋身高科技產國的同時,藝術人文跨領域結合高科技產業是讓人文省思也能進入純粹科技工業的領域。媒體藝術在歐日先進國家的發展,已經超越單純的機械運用,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將人類內在精神活動的精妙移植到外部媒體呈現。

而在日本,高科技業界直接投入媒體藝術的研發,如明和電機等。山口勝弘教授的幾次計劃也是和日本企業界合作。六月13號在帝門藝術中心,山口勝弘教授舉行了一場演講:「1960年代到1990年代日本科技藝術的歷史」,山口勝弘教授是日本最早投入科技媒體研發的藝術家,51年與北代省三、武滿徹等人組成「實驗工房」,70年代又結合同好組成「錄影廣場」,81年參與Art-Unis組成推動日本尖端藝術的發展。他創作的一生幾乎也等於是一部日本科技藝術史。以下是他當天演講的內容及記者現場透過翻譯的訪談。

1970年代是1960年以來科技媒體藝術光輝時代的斷裂,山口勝弘針對整個博覽會做個介紹,這個會場是現代音樂和科技藝術的展覽,由實驗工坊成員之一武滿徹設計,圓塔形的會場是山口的作品,會場中有三個圓形的舞台,各自都會不停旋轉,觀眾由入口進入舞台時,可能會被轉得頭暈暈的。他在現場也配合各種影像聲音的效果。當舞台不斷上升下降的時侯,觀眾會覺得頂上的弔燈像要碰到頭一樣。

對一個藝術家而言,許多工業產品對他們而言不只是產品,他們要想到這些物品是否還有不同的用途,而每個藝術家創作的構思和手法都不同,每天都要變成不同的自己。才能有不同的、新的構想。像剛剛明和電機的作品非常有趣,但是若是每個人都和他一樣,創作也不會有新意了。

高科技的媒體藝術對一般人而言並不好親近,但山口勝弘說,1889年法國要建巴黎鐵塔時,法國人都反對,如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很難想像沒有鐵塔的巴黎。藝術家在運用高科技產品創作時,縱使一時不被大家接受,經過歲月的流逝,有一天大家還是會欣賞這些作品的。藝術家也要考慮用高科技的媒材如何能創作出人性化的作品。

山口勝弘的網站:www.threeweb.ad.jp/~yamart

980619-1.jpg (1267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1970東京萬國博覽會

 

980619-2.jpg (1148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1978東京國際錄影藝術節

 

980619-3.jpg (1120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山口勝弘認為高科技媒體藝術會朝向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1998.6.16在地實驗訊
親近聶魯達   拉丁美洲文學
跨界文教基金會於1990年成立民眾劇場後,即與亞洲第三世界國家的民眾劇團互動串連,希望將文化劇場及文學結合社區營造的想法,將之推廣至草根民眾間,此乃基於此等文化領域不應只是精英階層特權,且應在群眾中蘊釀開發的理念。差事劇場6.156.21舉辦了聶魯達週,試圖透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親近聶魯達及當時代或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學、藝術,這對跟隨西方思維腳步的我們而言,確是相當難得的機會與經驗。

此系列活動中,輔仁大學西班牙與文學系副教授張淑英主講的拉丁美洲文學,為我們概略地勾勒出拉丁美洲的詩及小說及其與當地歷史的演繹之關連。她說十九世紀以前由於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文學上較為承襲歐美的寫實主義,且盛行叢林文學,像十六、七、八世紀以航海紀事等的年代紀事為主。二十世紀則是真正屬於拉丁美洲特色的文學思潮創作的年代,其中以小說及詩有較好的發展。在詩方面,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現代主義潮流,乃承襲法國十九世紀末雨果等的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敘述高層次生活、具異國風味、講究字的雕琢、艱澀、高雅、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詩風,到二十世紀末包括聶魯達的早期作品都不免受到現代主義詩風的影響。浪漫主義自18961910,約風行十五年。

前衛主義則泛指20年代以後在藝術、文學等各領域的運動,包括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野獸派、立體派等。超現實主義在法國盛行時,拉丁美洲及西班牙到1927年代才開始。波赫士在1940年代引進前衛主義即絕對主義詩風,主張不要太多裝飾用語、不一定要押韻、排列的自然詩體,與現代主義強調唯美的詩風不同。前衛主義並開始標榜隱喻、暗喻的意象運用,這在超現實文學中廣為使用,直到今日仍被公認為在詩的表現手法中相當動要的特點。於此同時也是聶魯達的時代。聶魯達與超現實主義顛峰代表帕斯各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拉丁美洲的詩創現在仍在努力尋求突破前人的成就,其中許多創作者試圖回歸希臘羅馬時代,開始講求對大自然或情愛的歌頌。

19世紀5060年代,前衛主義再小說領域另闢一片天地。1940年代是拉丁美洲以歷史小說為題材或模擬、翻譯歐美作品或叢林文學等承襲歐美寫實主義、歷史小說的傳統小說與具有存在主義思維的新小說的分水嶺。1950年代後新技巧嚐試的小說紛紛出版。所謂的新技巧即打破線性的時間順序,並且肯定下意識與夢的價值存在,營造小說技巧的另一空間。人可以在真實與虛幻的空間中同時行動,給讀者虛幻難辨的懸疑性,邀請讀者一起受苦。到1960年代的爆炸時期,時值二次大戰及西班牙內戰剛結束,當地某出版商想經營拉美廣大市場,故設置圖書文學講,獎勵拉丁美洲創作。魔幻寫實這名詞最早出現在1925年德國藝評家弗朗慈羅對當時德國繪畫風潮的描述。拉丁美洲較具代表性的魔幻寫實小說多於60年代產生。其技巧上的特色為空間的分割即一人可飾多人的分裂;主題上則特別鍾愛歷史、愛情及政治世界,多與歷史、神話結合。

拉丁美洲女性文學多以愛情或婚姻為題材,直到近年女性主義的興起才因對女性社會角色的探討而漸受重視。平路在6.15的演講中針對與聶魯達同樣是智利人的女詩人阿言德的作品帶出魔幻寫實的文學特色。平路指出時間是台灣與拉丁美洲最大的差異處,此亦為魔幻寫實主義之所以在拉丁美洲興盛的關鍵。在台灣,時間是直線進行的,外在的客觀時間與進度推使我們不斷前進。而拉丁美洲處在不斷循環凝滯的統治、殖民、瘟疫、天災、均政府等政治經濟及社會關係下,產生了無法逃脫的迷宮意象,時間呈現螺旋狀的行徑,永遠找不到出口,不斷地回到原點,困惑仍是困惑。彎折了時間後,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發生,子宮不再產生生命,卻變成死亡的孕育與終點;擦火柴時,火熄滅。

980619-4.jpg (1385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鍾喬講述聶魯達系列活動的旨意在於讓文學擺脫其消費取向,落實到真實的人的生活中

 

980619-5.jpg (1493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輔仁大學西語系副教授張淑英認為拉丁美洲文學的特色技巧上為空間的分割及人的分裂,主題上著重歷史.愛情及政治事件

 

980619-6.jpg (1481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張淑英認為拉丁美洲女性文學多以愛情.婚姻為題材,近年來因女性主義興起才受重視

 

 
 
1998.6.17在地實驗訊
侯瀚如伊通開講
617號國際著名的策展人侯瀚如到伊通舉行一場演講,以幻燈片介紹的方式談他92年到98年策劃過的展覽。包括了98年的「在天與地之間」,97年的「動感城市」,及在他自宅的非正式場所舉辦的展覽。出生於廣州,長年旅居在法國的侯瀚如,在伊通公園演講中免不了要遭遇和蔡國強一樣的問題;究竟身為一個東方人,在西方的藝術領域中會不會被特別標示一個東方的形象,或被期待作出異國情調的的展覽?侯瀚如自己清楚的談到;成長在東方世界,他很難完全認同西方布爾喬亞的美學型態,他94年策劃的展覽:「凝視不可能的透明」也正是在譏諷西方哲學中強調的理性力量,認為人可以掌握、透視所有的事物。他認為現在藝術的重點已經跳脫國籍的綑綁,如何讓不同文化混血,創造新的差異才是他關注的重點。

演講一開始他剖析了現代藝術的發展,他認為一直到今天,博物館或各種展覽空間都還在要求所謂的「白房子」,,要讓作品在一種神聖中立的背景中解讀,讓每一件藝術品都有一種自為的意義。90年代的藝術家就是要超越這樣的概念。以往的觀念藝術就是顛覆這種概念的先趨,但80年代後,觀念藝術逐漸疲憊,市場又把繪畫攝影等等傳統藝術帶回博物館,整個博物館展覽中心即使外貌是後現代的,內部依舊是白房子,展覽空間只為了將作品中心突顯。90年代的藝術家一方面要顛覆這樣的傳統,一方面對市場主導的機制不滿,他們漸漸地朝向更實驗性的路線出發,嚐試各種可能的美學形式。

侯瀚如曾經策劃一個展覽,名為「凝視不可能的透明性」,他認為西方哲學中將理性的力量推展到極致,認為人能將世界完全掌握,整個世界在人的探索中是完全透明的,他就是要去揭露這種透明的不可能性,而展覽的構想是來自著名建築師如Piliphe Johnson Glass House,整個屋子是完全透明的,讓人和宇宙完全沒有隔閡,帶有一種烏托邦的想像。

侯瀚如說:他不會避談傳統、國籍、或身分認同這些問題,只是他認為我們要用一種新的態度去面對。不要為了國籍、身分這些問題而犧牲了更美好的東西。國際化的過程雖不平等,整個世界仍舊日漸朝向國際化邁進。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讓各種不同的文化混血,在其中創造差異。不斷的豐富文化的意涵。

藝術是一個交流的過程,作品的意義絕不是藝術家創作時自己定義的,意義是無限延伸,不斷衍異來豐富作品本身。一件好的作品必須要有些開放性,讓人家覺得他尚未完成或永遠完成不了,它可以和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作品對話,衍生出不同的意義。

顧世勇對侯瀚如策劃的「動感城市」有另一番解讀,展覽內大陸的藝術家將攝影機綁在腳踏車上,整個城市在旋轉中變成了灰色,加入了速度這個元素,人與人越來越容易親近,卻也越來越疏離,而在高速運轉的城市中,灰色的城市也是一個非生態的城市。

980619-7.jpg (1410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侯瀚如談現代藝術走向反市場機制專擅的路線,反對所謂中立的展覽空間

 

980619-8.jpg (1103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潛在廢墟裡的風景」92侯瀚如策展的作品片段

 

980619-9.jpg (916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候翰如93年自宅走廊的邀展

 

98061910.jpg (1376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侯瀚如談藝術的意義應該有開放性,可以和不同空間、作品對話

 

98061911.jpg (1342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顧世勇說動感城市也是灰色、疏離之城

 

 

 
 
1998.6.18在地實驗訊
男同運已死?A片大師林奕華系列報導
非常林奕華在台灣新戲「愛的教育二~A片看太多了」將在七月二號到五號於國立藝術館演出。六月二十號他們將在敦南誠品舉辦座談會,邀請平路、鴻鴻、蔡詩萍、李國修等人來討論林奕華的作品。六月二十七號在地實驗網路電視台開播的記者會上,林奕華將與工作坊學員、台灣小劇場導演魏瑛娟對談。六月18號「非常林奕華」的工作坊假黎忠活動中心進行最後的排戲流程,我們在工作坊現場訪問到了林奕華,他語出驚人的表示:男同志運動在香港或台灣都算死了。

因為男同志運動已經被資本主義腐蝕的差不多。在香港或台灣,當我們聽到男同志,我們聯想到的是年輕、有品味、身材好、高收入等等,男同志的形象不是多元化的。整個男同志的主體已經被框在這個架構之下,失去活力。這樣的形象讓人感覺到「life style」比「life」本身更重要。男同志在整個社會中仍舊是特權階級,大部分的男同志也樂於保持這個優越的位置。男同志不願曝光當然有種種正當的理由,但是整個社會有多少人處在比男同志更弱勢的位置?林奕華已經停止再作任何給男同志看的戲,太多的沙豬男同志根本不會關注性別議題,若要探討「歧視」,男同志本身標誌的主體也在強化這些現狀。

林奕華認為,舞台其實是一個神話,當演員站到台上表演時,他其實帶有某種自信,那是來自他和觀眾共有的默契,因為觀眾在評估、衡量台上的演員的標準是很僵化的,合格的演員是漂亮、有演技等等,在他的戲裡,這些標準不重要,他正想打破這樣的神話。

98061912.jpg (1127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林奕華認為:好的演員不一定要美、或演技好

 

98061913.jpg (1319 bytes) Play42C4.gif (131 bytes)
林奕華說男同志運動在香港、台灣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