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冠英認為,把現代化社會的種種工業噪音當成音樂來欣賞,也可以算是「苦中作樂」的態度。

 

王福瑞介紹早期工業噪音樂團「T. G.」的音樂錄影帶,說明噪音團與龐克樂團的創作理念,有基本的不同之處。

 

「精神經」於本台現場演出的部分內容。
 

工業噪音音樂
音響成為音樂主題 多媒體呈現創作內容

【1998.7.18在地實驗訊】噪音音樂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一個頗為陌生的領域,就字面上來看,它本身似乎就有所矛盾。若要把噪音當作是音樂來欣賞,那不是一種變態的行為嗎?本週六(7月18日)於本台所舉行的一場人文論談中,噪音音樂工作者王福瑞與郭冠英,以現場播出噪音音樂錄影帶並逐團簡介的方式,將這種在國外已有20年以上歷史的藝術型態,推薦給台灣的觀眾欣賞,並對噪音音樂的發展過程、現今流行趨勢做了一番簡要的論述。音樂的型態在後工業化的現代社會裡,已經無法由傳統的定義來概括解釋,現代音樂的形式不但在和聲、音階、節拍上都一再對傳統音樂的概念提出反證,特別是在音響學上,也不再受限於古典樂器間的配套、協調規則。新的發聲工具﹝如取樣機、電子合成器等﹞和新的發聲方式(如敲打小提琴盒而非摩擦琴弦等)讓音樂變成了音響,一個聲響所帶來的震撼或厭惡,不用再在樂曲中呈現,它在噪音音樂的定義裡,成為音樂的主題。

噪音音樂的工作者,一般也都同時進行影像的創作,因為藉由影像的提示,音樂中的聲響將有更具體的表現。也正由於這個特色,將噪音音樂定義為跨媒體的藝術才有實質的意義。

由王福瑞為主要團員的「精神經」噪音樂團,並現場表演自創曲與播放該團作品錄影帶。這場「工業噪音音樂」的全部內容,本台將於8月正式播出的「人文論談」系列完整呈現。

若想進一步了解噪音音樂的其他訊息,請參看Taiwan Noise的內容,Taiwan Noise的網址為 http://members.tripod.com/~nois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