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E》這件作品運用電腦運算程式,當觀者靠近螢幕,監視器將偵測觀者位置,並隨之改變,有趣的是,螢幕上正是創作者的眼睛。

 

《棄嬰》這件作品取自希臘神話宙斯的故事,當觀眾走近它,它會大聲的要求大家摸它,接觸它,一碰,會發出更大的聲響。

 

《時間/片刻》是這次展覽的中心作品,將「奧古斯都」的名言「時間是靜態的動態呈現」刻於作品上,是一個地球儀內嵌入電視螢光幕,利用旋轉時的視覺暫留來傳達意象。

 

袁廣鳴講述他自己最喜歡的一件作品:《我為你拭淚》。

 

袁廣鳴開始進入媒體藝術的創作,是體認到平面繪畫的侷限,而媒體藝術卻可開發。

 

袁廣鳴解釋整個國際媒體藝術的發展逐漸興盛,台灣卻停留在起步,科技媒體藝術中心限於經費,成效不彰。

 

袁廣鳴談台灣媒體藝術的大型展覽極少,也沒有專門學校。
 


荷蘭科技媒體藝術展

【1998.9.25在地實驗訊】在五年的斷層後,台灣終於出現了第二次的科技媒體藝術展,這項取名為「秒」的荷蘭科技媒體藝術展,是由荷蘭蒙特影像藝術中心前任館長荷內.克里歐所策劃,以探討時間為主題,結合了藝術中心內的12位年輕藝術家所做的17件作品。錄影藝術自六零年代初由韓國人白南準發展以來,不過近四十年的歷史,尚稱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在台灣,不但創作者寥寥可數,一般的觀眾根本從未聽聞。錄影藝術的發展推廣需耗費較高成本,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模式多由政府或民間企業補助,藝術家才得以創作展出,以這次展出的蒙特藝術中心為例,藝術家的創作幾乎都由中心補助,展出作品時耗費的龐大資金也完全仰賴中心。科技藝術中心也幫藝術家進行種種技術研發。目前錄影藝術發展較具規模以科技發達的國家為主,如德國、法國、荷蘭等。台灣現有國立藝術學院的科技媒體藝術中心是唯一推展媒體藝術的單位,但受限於經費,只能做一些推廣演講及補助,成效不大。荷蘭在科技媒體藝術上的發展國際知名,這次的展覽是國內觀眾接觸媒體藝術的難得機會。

「時間是靜態永恆的動態意象」,這是BORIS GERRETS波瑞斯.蓋瑞茲的作品「時間/片段」上的題字。這是這次展覽的中心作品,也是導覽者袁廣鳴最喜歡的作品。它是一個類似地球儀的結構物,中間嵌有螢光幕,當人一靠近,地球儀開始旋轉,螢幕靜止時,我們看不清閃爍的畫面,當螢幕開始轉動,視覺暫留的效果反而使我們看清,是一系列城市的景觀,行人與車輛以一種奇怪、不真的方式移動。時序決定了感官的認知,何為真實?而古樸木質的地球儀(或是日晷?)中包圍著炫目的電視螢幕,古典與現代的美感突兀。

「以眼還眼」是一個互動式作品,當觀眾靠近電視螢幕時,監視器捕捉觀者的身影,隨觀者移動,眼睛也跟著溜溜的轉。藝術作品回應觀者永恆的注視,以擬人的形式。觀者的凝視、或是被注視納為作品的一部份,藝術品與凝視主客異位。展覽的導覽者,本身也是媒體藝術創作者的袁廣鳴認為;這件作品已經是這次展覽作品中技術最複雜的一件,應用許多電腦運算程式,來決定觀者與眼睛的相對移動位置。整體而言,展覽使用的媒材都算樸素。「臉的巡視」這件作品用四個投影機放映女人日常生活焦慮的動作,以一秒為時間單位重複播映,幾乎沒有應用任何複雜技術。

比較特別的是『天堂』這件PETER BOGERS彼得.柏格斯的作品,一個四方白色空屋裡,擺置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電視螢光幕,微微泛藍的光線幽幽盈室,白色空壁洗掉所有真實生活的聯繫,走入房間彷彿正在做一場太空漫遊。電視螢幕一秒換格,全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段畫面,微風吹拂的窗簾,攪動咖啡的手,擦拭,低哼,咯咯笑聲…….,切碎後的動作不斷重複不斷重複,此起彼落的螢幕包圍著你,這些動作如此家常,喚不起熟悉,卻有被切割的疏離感。

科技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有這種質材特殊的魅力。它可以將日常生活似乎隨處可見的景象透由儀器捕捉、轉化為另一種動人的景象。相信很多人都曾為顯微鏡下的微生物著迷,一片小小的葉膜在放大之後卻出現難以置信的美麗。容器中透明流動的水,緩緩緩緩從容器的缺口處凝成一顆晶瑩的水滴,人一走近,隨著水珠逐漸凝結,人的形貌隨之拉長、膨脹,反射投影到螢幕上,你看到自己被水滴揉塑的樣貌。當水滴輕輕滴落在地面,傳來轟然巨響,那是一個擴音麥克風暗藏其中,彷彿有人高聲喊著這件作品的名稱:「我為你拭淚」。這是袁廣鳴最喜歡的作品,是美國藝術家的作品,科技儀器質材可以將日常生活的各種質素變形、錯置、轉化調性,精確表達創作者意念,甚至邀請觀眾一同進入互動,這些都是傳統藝術無法達到的。袁廣鳴自承,進入錄影藝術創作是因為發現自己在傳統藝術中的侷限,你永遠沒辦法畫的比別人好,平面藝術已經很難再突破了。但錄影藝術不然,新的概念、新的科技不斷出現,錄影藝術剛發展時,沒有人想到互動藝術的可能,八零年代互動藝術出現,一波風潮。接下來的九零年代,網際網路、虛擬實境、電子光碟各種媒介推陳出新,明天的藝術形式是什麼;誰知道呢?

袁廣鳴指出;全世界只有三個國家有科技媒體藝術的美術館,德國的ZKM、日本ICC,及奧地利。對全世界的媒體藝術工作者而言,有美術館例行的公開展覽、收藏是一項福音。而台灣的媒體藝術發展顯然遠遠不及,藝術創作者或是政府的觀注都極有限,當國外已經有專門的學院教導媒體藝術,台灣卻只有一些留學歸國的年輕藝術家清楚國際媒體藝術的發展。這次的展覽是個起點,希望下一次,不是又一個五年。

(鄭美雅北美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