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說到自己對一般大眾以「刻板印象」來將人分類的可笑,對於身分認同和故鄉的概念也有一番詮釋。

 

身為女性的Susan,在台灣受到的對待比在美國時得到尊重,她想藉著這次的作品,提醒大家用更寬大的心胸去看待不同的人。

 

林明弘的作品就是他身後的那片牆。他以「家庭主婦的室內設計」來說明作品的概念。

 

大巨人的棉被花布圖案,有些許的日本味,和台灣過去的歷史背景也有很大相關。

 

王德瑜的屋頂上的座椅,強調空間轉換的意義,是一種個人的「內心故鄉」。
 

君自故鄉來竹圍工作室五人裝置藝術展(二)

【1998.10.12在地實驗訊】竹圍工作室五人聯展《君自故鄉來》,策展人徐文瑞邀請了一位捷克籍的女性藝術家Susan Kendsulak,她以照片Print的形式,裝扮成許多不同國家不同人種,做一些趣味性的結合。她的作法是將自己用所謂一般人對其他國籍,不同種族的人的刻板印象來著墨。她用了卡通的手法,背景是手繪的圖案,配搭上她自己扮演的趣味人物,展現出Susan對這些所謂的「刻板印象」的不以為然。她裝扮成墨西哥人戴著大草帽,背景是一叢叢的手畫仙人掌;她手拿掃帚,頭戴著紙做的假髮扮菲傭;她頭披白巾,畫上兩撇小鬍,手牽著畫的駱駝,背後是兩三筆畫出的埃及金字塔;她抹黑臉蛋,卷起髮,有好多手畫的小孩,是非洲的黑人。

Susan是捷克的移民,到美國紐約有十五年的時間,之後來到台灣也已經好幾年了。她顯然對「國家」「國籍」這種既定的「故鄉」有自己體驗的感受。她一直不斷去學習,如何去對待其他人其他民族,如何去面對刻板印象,她說自己到台灣身為一個「white people」,是學校小朋友眼中的外國人,在中餐廳裡拿筷子還會引來好奇眼光的外國人。人們盯著她看,她無法知道在那些人的眼中看到了什麼,是很奇怪嗎?是很好奇嗎?她也只好微笑以報。

這次Susan想表達的無非是對刻板印象的顛覆,她藉由有趣的圖像去突顯這些刻板印象的可笑突兀。這也是她對「身份認同」的切身感觸吧。她到底是捷克人,還是住在紐約市公寓裡的美國人,還是來到台灣成為台灣人?Susan認為每一個民族都有很多重的面貌,具有豐富多元的性格,每一個人也一樣。我們也不要把人裝在「刻板印象」的盒子裡了,現在全球流通如此發達的時刻,再用這麼偷懶的方法去評定別人,顯然是很愚蠢的事了。

林明弘則選擇了一整面的牆壁來做創作。他在整面水泥牆上彩繪了紅紫色的大花,他表示:「我以室內家庭的觀念來詮釋《君自故鄉來》的主題,」他說這是「家庭主婦的室內設計」。

針對竹圍工作室這個環境,林明弘選中的這片牆壁是一個大的五角形。「就像我們小時候,畫圖畫的房子形狀一樣,家的形狀。」搭配上林明弘一直持續使用的花布圖案,巨大的紅花滿滿的佔領整面牆。他說:「這種花布圖案,讓我回想到台灣鄉下一種棉被套的圖案。通常這是辦喜事用的,洞房裡的棉被。棉被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和我們的肉體有關,覆蓋著身體,和人有直接的接觸。」

很室內的氛圍。

他將棉被柔軟的概念實行在堅硬質地的水泥牆上。像巨人家用的特大花布紋佔據了觀者目光,也很值得駐足感受一番。

王德瑜是這次展覽中最沒有外國經驗的一位藝術家,她笑說不知是不是策展人刻意抽樣選擇一個本土的創作者。她的背景也讓她沒有什麼包袱,作品呈現的似乎已經超脫了故鄉的原始概念,「我想呈現的是空間轉換的『故鄉』概念。」她的作品在竹圍工作室的屋頂上,有一排像候診室的那種椅子。要「參加」這個作品,觀者必須爬一座六公尺長的垂直鋁梯到屋頂,坐上那排椅子。「我的作品一向是空間與物質與觀者的互動。」這第一個戶外的作品,王德瑜也打破慣例第一次用現成品製作。「我用這種椅子,想表達的是『被遣送』的感覺。」她也說到作品想法的初衷:「我來這勘查場地的時候,就被旁邊地上的一個奇門遁甲陣吸引,還有一座香火蠻鼎盛的小廟,還有捷運,淡水河,」她想透過這些「空間轉換」的意象,不論是熟悉的、假想的、夢中的不同空間,以「內心的故鄉」來解釋,這種內心的故鄉空間,在不斷的交替轉換之中,也超脫了「故鄉」的原始意義,王德瑜的這件作品完全融入了這個環境,成為空間的一部份。最好在黃昏前,爬上屋頂,選一個座位,面對淡水河,你可能可以到達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屬於你自己的「內心故鄉」。

 

竹圍工作室 台北縣淡水鎮竹圍中正東路2段88巷39號

《君自故鄉來》展期:1998.10.2---11.1

(黃思嘉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