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轍認為,高美館未發揮帶動民間藝術實際作用,在國際交流的問題上也偏向單方、片面。

 

新濱的組織類似台北的新樂園,創作者繳費便可獲得展出機會,卻有會員素質參差不齊的弊病。

 

阿卜極同時展出於高美館及宅九,他認為宅九聯展的形式,使各個作品的”氣”會互相干擾、衝突。

 

蘇志轍指出南北藝術家,對於藝術認知的基本差異。
 
 

被過度寬容的藝術生態高雄三展覽空間之比較

【1999.8.25在地實驗訊】一連採訪了高雄地區三個別具代表性的展覽空間,一是政府官辦的「高雄市立美術館」,一是財團經營的商業畫廊「宅九藝術中心」,一是藝術家自組的新銳空間「新濱碼頭」,我們希望能以這三個空間的比較,牽引出高雄地區普遍性的藝術行為與生態。

總覺得高雄的藝術生態被過度的寬容,這些寬容建立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上,美術館為了帶動參觀人潮,舉辦「藏傳佛教展」,沒關係,畫廊考量市場取向,策劃主題不明的展覽,沒關係;藝術家自組空間為籌募財源,成為素質參差不齊的聯誼會,也沒關係,每個展覽空間各有其不同的包袱,發發牢騷就算了,沒什麼好強求的,然而就因為這些沒關係,造成今天這樣的藝術環境。

不論這三個代表空間的歷史辛酸史,暫且回歸到「藝術」的主題之上,我們感受到的是其執行藝術上的薄弱能力,執行系統嬴弱的結果(包括策展、評論、觀眾、作品),最終造成藝術現象上的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景象。

精神上來講,這樣的體系經不起嚴肅與認真,因為只要一嚴肅一認真,便會看到細節部份,只要注意到細節,便會發現其結構之鬆散。為了不造成此現象,所以在各式活動中,加入了「玩味、遊戲」的效果以混淆視聽、分散注意力,甚且蔚為主流。

像是父親節舉辦在保險套上畫畫這樣的活動,除了讓人體驗嘉年華會般的氣氛外,很難嗅到處理藝術基底課題的味道,似乎是只要能扯得上關係,便無所謂的以藝術之公,行個人情感發洩之私,這對高雄藝術生態不僅沒有助益,甚至汙蔑藝術對整體社會的教育意義。

我們期許高雄有更”嚴苛”的創作者現身、更多元的看法彰顯,像蘇志轍說美術館沒有發揮作用,像王武森說新濱的成員太雜,像阿卜極說宅九的聯展散發的”氣”是唐突、是干擾的。我們並非製造對立,而是唯有自我要求嚴苛,才能將高雄的藝術環境往前推進,那種人情味濃厚的寬容其實是多餘的。

在藝術上來講,真正令人憂心的不是多元、對立而是停滯不前,何況是裹著「歡樂」的糖衣自欺欺人,使一個個藝術活動得以進行,其實是一種退化的現象。

(姬俊銘、許慧如高雄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