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文談中國大陸雕塑風格

 

袖珍雕塑V.S.戶外雕塑

 

黎志文淺談作品「風」

 

莊普:穿破形式的「藝術專用尺」

 

香港何兆基作品佇立前方,不由自主被吸納成為作品的一部份。三點投影的韻律驅使著下一步的意識。

 

大陸張永見作品瞬間擠壓泥塊,形變卻是無止境的延伸。
 
 

三地袖珍雕塑展一個思維的軌跡

【1999.11.6在地實驗訊】來自中港台三地十數位華人藝術家在「伊通公園」有一個袖珍雕塑聯展。獨立作品透過共同的名詞形式,不規則的分布、凝聚在侷限的空間點上,彼此相互呼應卻也提出批判。

策展人黎志文表示,大型雕塑往往需要投注相當多的人力與時間,常會面臨與原創產生失真的問題。袖珍雕塑其可貴之處在於藝術家們創作時,能夠完全掌握作品,從原始意念的發起到具體完成,完全是一手的。而參展人唐景森在一幅大型戶外雕塑的相片前放置相同的仿製袖珍作品,似乎也正控訴著意念傳達是否真的關乎尺寸。

三地現代雕塑的發展各有其背景及環境上的差異,使得這個聯展呈現多樣的風格,穿梭其中有如時空錯置一般,能約略地感受雕塑藝術的枝葉脈絡。而許多媒材的大膽運用跨越模糊了文字的界線。參展人莊普,甚至以一支隨意掛吊於牆上的魯班尺,提出對傳統雕塑的質疑。你說它是裝置、雕塑還是藝術專用的尺?

(大雄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