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有時間性,與靜態影像的處理方法不同。

 

當代藝術多在觀念的討論。

 

這一次作品的想法,是來自於上一次拍攝雙年展作品(凌遲考)的因緣際會。

 

這樣的題材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關於紀錄片或類似的討論,為什麼還要再拍?如何去拍?

消失的集體性記憶

陳界仁的〈加工廠〉

【2004.1.30在地實驗訊】斑駁的牆面,散落的桌椅,兩名婦人手舉著一件灰白的夾克,畫面緩慢而遲滯地走過,一如歲月在這些當年為〈加工廠〉賣力的婦人身上所加諸的痕跡,加工廠內,正在休息的女工,風扇揚起他們半白的髮絲,如同茶水中的茶葉,舞著…

在跨越新一年之際,我們看見了陳界仁自2004.1.3至2004.1.31在伊通公園展出的新作〈加工廠〉。片長約三十分鐘的動態影像作品,陳述的是這一群被時代遺忘的加工尖兵。隨著時空的改變,台灣的變遷甚具,曾為此付出的許多人群,被時代的轉變淹沒、遺忘,而加工廠則是5、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經濟發展要項,也是當時許多人共同的記憶。陳界仁表示,拍攝這一次作品的想法,是來自於上一次拍攝雙年展作品(凌遲考)的因緣際會,結識了這一群曾經在聯福加工廠長年服務的婦人,聽起來雖然有點神秘學的色彩,但這是他對於這個因緣際會的巧合與自身記憶的回應。

「這樣的題材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關於紀錄片或類似的討論,為什麼還要再拍?如何去拍?」這是陳界仁給自己的思考,也是眼尖的觀者最直接的疑問。透過平淡、幾近呆滯的狀態敘事方式,陳界仁回應著〈加工廠〉空間本身及加工的意識滲入內在部分。緩慢的鏡頭,穿插著服務於加工區成立而有計畫性拍攝的宣導片,及模擬似宣導片拍攝鏡位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其所刻意營造出來的遲滯,刻畫出深刻的內在卻是交錯不已的情緒,一點都不平淡。〈加工廠〉企圖重新談一個已經消失的集體性記憶,利用工廠裡原有的物件,造成時間重新結合所散發出的語言,臉孔、空氣裡的霉味、月曆 、報紙、每個物件裡的時間感,對於「加工」重新產生的氛圍,對於時間的記憶,其中所散發的可能性。一如陳界仁所說:這是一場未知,帶給我們問題,我們如何回應?而最後結果往往無法預料。

這樣看似一切巧合的說法,其實往往在無意識中醞釀已久,時代的快速變遷確實淹沒了大部分的過去,〈加工廠〉只是其一,這裡面所包含的現象及集體所交織出的空間,淪為破敗,但是,人們的記憶卻是可以被喚醒及保存的,我們所面臨的未知是否再次回應出我們潛在的過去?因而得到我們的正視,抑或是再次的遺望與忽視,待到下次的機緣巧合,我們又將如何去回應?

(陳韻如伊通公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