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寶希望透過自己的攝影作品再次思考傳統攝影中的命題。

 

透過清晰的影像連結觀者的記憶,希望既能呈現孩子真實的一面,同時又開啟觀者想像的門窗。

 

攝影者希望藉由主觀意識的滲透,抽離畫面中攝影者的“眼”的存在。

 

透過虛構的畫面,藉由結合觀者自身的記憶,開啟影像想像的門窗。


影像的真實性

──看陳敬寶〈迴返─鄧公計畫〉攝影展

【2004.3.5在地實驗訊】曾經讓我們印象深刻,走訪中南部各地,拍攝了一系列〈檳榔西施〉影像,企圖透過攝影探討台灣社會文化的陳敬寶,這次轉而一變,鏡頭拉到了他所服務的鄧公國小,而對象自然是國小中的主人翁─小學生。

是什麼樣的構想,讓陳敬寶把鏡頭對向了這群國家未來的主人?我很好奇。其實,這次〈迴返〉的主題,是陳敬寶對於傳統的攝影的再次思考,企圖用一種比較類似於電影語彙的敘事方式,將攝影者抽離畫面,離開傳統肖像攝影的方式來呈現。攝影者的眼自畫面結構中消失,整個畫面的安排看來幾近完美。

這一切的內容與畫面,多是攝影者構思好的,一如電影,它具有腳本與敘事結構,而孩子就成了攝影者要求下的演員,那麼,回到攝影的考量上來看,攝影究竟是一種真實的呈現,是一種報導?或是一種強迫灌輸的視覺經驗?攝影者有意無意地透露出畫面經過安排的線索,質疑著你所看到畫面的真實性。但是人們似乎還是很享受,即使是透過安排而得的畫面,或者說,這樣的影像才真是符合人們希望看到的。

我們很難抗拒不以自身的經驗結構去閱讀影像,最難的莫過於這些影像我們過於熟悉,畫面中那個在走廊被罵的身影,趴在桌上午休的那刻,彷彿就是我們自己,時空與影像霎時錯亂,熟悉感將我們拉離開了攝影者想要探討的問題,我們看到的是自身的回憶,而非影像的形式結構,那好像變得不重要了,此時真實性的存在,在於閱讀者腦海中對於記憶的浮現。

而這其中最特殊的一張是四個小女生面對著鏡頭的合照,它在這所有相片中的突兀點就在於,她們在講台前“面對”著鏡頭,你感覺到了攝影者的存在,相機的存在,而這正是藝術家最想抽離的部分,陳敬寶表示,這張照片是裡面唯一由他的演員所提出來要拍攝的,而這張照片也是引起我最多記憶的,當然,因為我曾經是畫面中其中一個小女孩。

(陳韻如國北師防空洞藝廊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