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藝術─改變身體架構
創造無限可能
專訪國際網路藝術家 鄭淑麗Shu Lea Cheang
【1999.2.12在地實驗訊】去年共有三百萬人上網,看起來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但是一般人在網站上到底得到了什麼,或都在網上做些什麼,實在令人懷疑。如果你真的對這個虛擬世界懷抱憧憬及興趣,也想體驗網路的無限可能性,這次一定要介紹個人給你認識。
鄭淑麗 Shu Lea Cheang,台大歷史系畢業。網路藝術家暨媒體影像工作者。多年來行蹤飄忽,在日本、印度、加拿大、澳洲、非洲….數十個國家可以找她的蹤影。最近這年,在荷蘭的古堡裡有個工作室,今年四五月會到日本拍電影。
鄭淑麗的藝術作品,曾多次獲日本、加拿大、美國….諸多展覽及博物館、媒體中心等機構的青睞,收藏她的作品並長期提供贊助讓她從事創作。她可以說是「多媒材藝術家」,影像作品、裝置藝術、及近年來所從事的網路藝術都是她的所長。最近的一項網路作品,是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GUGGENHEIM博物館的網路project《BRANDON》。這個企劃維持一年,'98六月至'99五月,由鄭淑麗擔任總監,結合世界各地的優秀創作者一同參與,盛況非凡。
《BRANDON》,a one year narrative
project in installments。淑麗說到以BRANDON為計劃名稱的由來,是因為'93底的一個事件:「Brandon原本是男人的名字。有個女人叫Teena
Brandon,她總喜歡扮男人,大概就是變裝癖或該手術變性成男人的人。不過她也沒有去動手術,就是長期扮男裝,也沒有什麼人發現,大家都當她是男人看。後來有兩個男的朋友知道了,這兩個平常一起喝酒的男人居然脫下Tina的褲子強暴她。後來她報了警警察也不信,只好躲到鄉下小鎮去住在朋友那。沒想到那兩個男人追到小鎮,將Teena
Brandon和她的朋友都殺了….」這件駭人聽聞的新聞事件,不僅牽涉了性別議題,還包含了許多歧視和差異的爭議。淑麗援用了《BRANDON》做為project的名稱,想討論的也不只是變性人的問題,「人在不被接受的時候,所處的困難及如何克服,是想提出的中心概念。」
在《BRANDON》的網站上主要的敘事主軸(Narrative),是以一條公路Roadtrip
Episode為主線,「在高速公路上開車,driving,你會遇到很多地方,有的你就會下去看看。」在公路上,你只要移動滑鼠,會發現一些圖案link,可以讓你點選進入各個不同的作品當中。公路上不時都還有「糖衣理論藥丸」的廣告牌視窗跳出,就像是真的公路上的一些廣告牌般。裡面有影像作品,有文字作品,還有和你互動的「聊天室」。「這個聊天室最有趣了,你進去登記一個名字,開始打一些話上去,就會有人莫名其妙的回答你。」這些看起來無厘頭的對答,其實跟你說什麼一點關係也沒,完全是隨機的從作家的文裡摘出一句來應你。「嘿,這純粹是個『假的聊天室』。」淑麗很興奮的告訴我們。
除了這條Roadtrip以外,還有「panopticon cell」,這裡有一些藝術家的作品「駐監」在其中,等待你來「面會」。其中也包含了許多位藝術家的文字影像動畫作品。

《BRANDON》的整個企劃構思相當的龐大,淑麗也用了很長的時間來醞釀這個作品,GUGGENHEIM用一年的時間來完成執行,到今年五月。屆時淑麗想用一個「虛擬法庭」來結束這個project。「我想到時候能在網路上開個公聽會,公眾法庭來審查事件。」所以,《BRANDON》所要表現的不只是網路虛擬藝術空間的開展,還有關於種族性別各項議題創新關注的角度。
'97年鄭淑麗在日本也有一個獲獎的網路作品,她旅行各地,在各個網路發展中國家(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印度、非洲…等)進行拍攝,用隨身的DV攝影機。在從各地將影像用網路傳輸至她在日本的展場。同行的還有一個文字作者,和她一起搭配書寫。
在她網路作品的網站上,幾乎都找不到明顯的link,要你移動滑鼠或仔細觀察耐心等待便會發現。淑麗表示:「網路藝術創作,要用網路的語言來進行。」懂得運用網路語言來思考,對她的作品來說,無非是相當重要的。「也因為我能應用,所以每次和不同的程式設計師合作,才能一起設計出新的不同的創作來。」
鄭淑麗結合科技與藝術的創作,前衛而想像豐富,當然值得你立刻上站去體驗。
《BRANDON》http://brandon.guggenheim.org
http://www.ntticc.or.jp/HoME
(黃思嘉台北採訪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