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建築外觀和已規劃出的空間。

 

廢墟建築內的塗鴉作品。

 

發起人Bbrother的塗鴉作品貌。

 

廢墟築內的其他類型作品。


被遺忘的廢墟—解放空間

【2006.05.12在地實驗訊】 從「上山打游擊」到一群自稱「解世代」的年輕人,在台北愛國西路佔領一處早被遺忘的建築,共同發願築夢,這個地方他們稱之為—廢墟,裡頭正悄悄進行著偉大的計畫,他們想要解放這個空間,拉近創作與觀眾間的距離,用更容易解套的手法、更直接地傳達他們的心聲,而佔屋便是最直接的方式,希望藉著這個方式讓國有土地的公共利益不在買賣之間消失,讓受惠的人更多,將資源更公平的分配。

Bbrother是廢墟發起人,他說廢墟內正在進行的計劃以空間分配和清理為先,因為建築荒廢已久,裡頭堆雜的垃圾量十分驚人,以目前清出的空間進行規劃,一樓目前暫定為表演、戲劇的場地,二樓則為公共空間—廢墟書城與CD交換處,其他樓層裡的每戶空間,均由個人或團體認養一個單位,用自己的方式美化佈置與進行創作,廢墟內創作的作品類型多以塗鴉為主,其次則是聲音、表演、影像...等。

Bbrother的作品多以模版塗鴉呈現,在廢墟內的牆面上常會見到其作品,不過他的創作觸手還延伸至廢墟以外,他認為一般的創作和大眾生活缺乏關聯性,塗鴉是最直接介入群眾的生活,他覺得介入生活空間對創作來說是十分重要。如果有機會讓塗鴉展覽,就應該是在談「為何要展覽?」這件事,Bbrother認為塗鴉和展覽是一種對立,展覽有時候會侷限作品,好像是在誤導大眾,當作品出了美術館它就不再被認為是一件藝術品,展覽的空間應該是被開放的,就像廢墟只是扮演著一個平台,開放給一般人,讓大家在這裡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個可以發表自己作品的地方。

成員之一的楊子頡,認為佔屋是一件具象徵性的社會運動,他反對公共利益只聚集在少數人身上,默默的努力,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夠敞開廢墟的大門,讓大家進來欣賞他們的成果和理念,期待與社區結合,主動舉辦大型活動、作品發表、定期免費繪畫教學,讓更多的人進來,就算你套上最隨性的服裝,穿上最舒適的藍白拖鞋,廢墟大門一樣為你而開。只是前提在行動合法化,不然廢墟永遠是廢墟,別人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

 

蔡玨伶台北廢墟報導